返回

大明:寒门辅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一百六十章 棉纺织,流水线设计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家大院相邻,这就更方便了,反正这两条巷子平时也没人走,就把墙拆了,合并为一个大院……

  在准备“工厂”的同时,顾正臣询问孙娘、张氏,问清楚了棉纺织的全流程,大步骤就四个:WWω.wΕnΧυèЗ④.ΝēΤ

  捍、弹、纺、织。

  捍。

  棉花去籽的捍,传统工艺需要碾轴挤压,最终去掉棉籽。

  顾正臣记得,在明代中期,棉纺织开始大量使用搅车,主要分为两类,一类是句容式,可当四人用,一类则是太仓式,可当八人用。

  句容式自然是句容百姓研发的,只不过现在大明刚开国,也不知道爷爷滴是谁发明的搅车,太仓在苏州,他奶奶也不好找,加上古代发明都没有专利,没留下名字,追溯源头是追溯不到了。

  顾正臣只好自己琢磨搅车,后世小时候家里还有纺织机,母亲年轻时没少织布,梭子飞来飞去的影子还在眼前,邻里也有搅车,想着结构,画出图纸并不难。

  翻阅元朝王祯的《农书》,也记录了搅车,原文是:“夫搅车,四木作框,上立二小柱,高约尺五,上以方木管之。立柱各通一轴,轴端俱作掉拐,轴末柱窍不透。二人掉轴,一人喂上棉英。二轴相轧,则子落于内,绵出其外。比用辗轴,功利数倍……”

  有这些记载,加上后世经验,制造出高效率的搅车应是不难。

  弹。

  明以前以竹为弓,以绳为弦,弹力不够,明朝开始以木为弓,以蜡丝为弦,增强了弹弓的力量与弹性。

  这类弹弓““长五尺许,上圆而锐,下方而阔,弦粗如五股线,置弓花衣中,以槌击弦作响,则惊而腾起,散若雪,轻如烟”,这在典籍中有图纸,有记录,这一点可以安排人准备了。

  纺。

  宋元时已经有一种三锭脚踏纺车,可用来纺丝、麻。只不过这种三锭脚踏纺车不适合纺棉纱,很容易崩断,而单锭纺车纺棉,其效率十分低下,要三四个人拼命纺纱,才供得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,显然无法跟得上供应。

  好在黄道婆革新了技术,打造了三锭脚踏棉纺车
第一百六十章 棉纺织,流水线设计(2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