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大明测字天师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五百八十七章 嘉靖十年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?嘉靖十年,杨廷和又为何辞官归乡呢?”

  陆炳沉默许久,心绪回到了多年前的那段日子里,那时他还很年轻,是锦衣卫最年轻的三把手,意气风发。

  自己伴读的世子忽然就成了皇帝,自己理所当然地成为锦衣卫,也理所当然的一路高升,前途无量。

  然后忽然有一天,嘉靖把他叫去,告诉他有一件大事,让他带上最可靠的锦衣卫,立刻出发!

  “那一晚,我带着和我关系最好的,也最可靠的五十个锦衣卫,直奔大同府梅龙镇。

  我们和两个国舅的目的地是一样的,就是梅龙镇上的龙凤店。”

  “父亲,你只带了五十个锦衣卫,那两个国舅带了多少人呢?”

  “他们带了二百人,大多是他们豢养的江湖人士。但我们的目的并不一样,他们是去找人,而我们是去杀人。杀人比的是快,不是人多。”

  陆绎的声音颤抖:“你们,是去杀谁?”

  陆炳却没有直接回答:“两个国舅当时被锦衣卫秘密调查过往的罪行,他们也有自己的眼线,收到了风声。

  查的不单是他们,万岁当时决定发动第三次大礼议,在此之前,万岁要把可能反对他的人,全都压制住。”

  陆绎知道,第三次大礼议,也是最后一次大礼议,这一战之后,嘉靖把老爹抬进了太庙,反对派也彻底消失了。

  “所以万岁调查两个国舅的罪行,和其他文臣的罪行,是为了让他们在最后一次大礼议中失去发言的资格。”

  陆炳点点头:“可两个国舅也不是草包,他们没有束手就擒,而是找到张太后商量对策。

  万岁再怎么防范,也不能公然不许人家姐弟见面。按杨廷和后来所说,就是那次会面,张太后给两个弟弟看了一样东西。

  两个国舅找到了杨廷和,要求杨廷和协助他们,废掉万岁,重立新君。

  杨廷和大惊,斥责二人异想天开。可两人拿出了那样东西,那是一份记录,或者说,是武宗自己的一份笔记。

  笔记中写的是他在大同府,梅龙镇,龙凤店,与那个叫李凤儿的女子,有过数夜缠绵。

  因李凤儿不愿随他回京,他偷偷在梅龙镇留下了自己的心腹护卫,暗中照顾龙凤店的兄妹两人。

  十个月后,武宗收到了护卫带来的一张纸,上面写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,纸上还有两个小脚印。”

  陆绎大惊,险些脱口而出,随即捂住自己的嘴,许久后才用最低的声音颤抖着说道。

  “武宗……有后!还是龙凤胎!”

  陆炳点点头:“若笔记中的事儿是真的,那就应该是这样的。

  据说李凤儿就是龙凤胎,龙凤店正是她和双胞胎哥哥一起开的店。

  也许正是因此,等她生孩子时,生龙凤胎的可能性也比一般人更大吧。”

  “可……若张太后早就知道这件事儿,当初为何还要迎万岁入朝登基呢?她不是该寻访这个孩子的吗?”

  陆炳冷笑道:“你把皇位国祚看成什么了?皇子出生,从万岁临幸,到嫔妃有孕,到生辰八字,每一个环节须有多少人记录确认?

  别说皇子了,就是王爷的世子,身世若有一点可疑之处,都会引起腥风血雨,轩然大波!

  一个出生在宫外的孩子,仅凭武宗的一份笔记,仅凭一张写着生辰八字和脚印的纸,就想确认为皇子?

  当时张太后若敢有这样的心思,别说在朝的文臣们不答应,就是天下的王爷宗室也不会答应!

  到时候哪个武将若生出异心,随便勾结个有野心的王爷,名正言顺的就可以起兵造反!

  就连武宗即位后,宫中一切记录齐全,宁王还以武宗身世可疑为由,起兵造反。M.ωéйΧùεэ④.Иēt

  且檄文中言之凿凿,说什么武宗非张太后所生,其母为武成卫军余郑旺之女郑金莲。

  张太后当时就曾深受流言之害,痛定思痛,她岂会干这种蠢事?

  这次若不是万岁逼迫太紧,两个兄弟危在旦夕,只怕她也是不会拿出这东西来的。”

  陆绎恍然大悟:“两位国舅已经自知罪责难逃,所以拼死一搏,想要拉拢杨廷和共同行事。

  杨廷和当时处境想来也是不佳,前两次大礼议,杨廷和都是万岁的头号对手,连儿子杨慎也被流放了。

  那杨廷和又是如何回应二位王爷的呢?他后来辞官不做,可是也参与了此事?可父亲你刚才说……”

  陆炳摇摇头:“杨廷和并未参与此事。他是个好人,也是个好官。他告诉二位国舅,此事不管真假,都断不可行。

  哪怕这一切都是真的,但嘉靖立朝已十年了,万岁除了在父母名号上执着之外,执政方面并无过错。

  宁王造反,前车未远,若行此事,大明必将天下大乱,生灵涂炭。岂可因礼仪之争,断送大明基业?”

  陆绎苦笑道:“这件事对杨廷和只是礼仪之争,对两位国舅却是生死攸关,处境不同,心境自然也不同。”

  陆炳点点头:“这话对,只是我相信,杨廷和就算面临生死关头,也未必会那么做。人和人,永远都是不一样的。”

  父子二人沉默良久,陆绎才开口:“所以,两位国舅是去找武宗子嗣的,而父亲带着锦衣卫,却是去刺杀武宗子嗣的,对吗?”
第五百八十七章 嘉靖十年(3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